近年来,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数量稳步上升,全球科技策源作用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2022年,上海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继续保持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城市的领先地位。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技术、数字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但也要看到,推进高水平外资研发中心建设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比如,外资在华研发开始从“研发国际化”向“研发本地化”转变。尤其是,国际关系变动带来的跨境技术转移的不确定性冲击着原有运作机制,部分外资企业担心与中国的跨境研发合作受到管制。
又如,一些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导致部分研发中心裁撤,集中在生物医药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下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市场主体的全球运作能力与水平,需要更大力度吸引高水平外资研发中心,更好统筹“在中国、为世界”。
一要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推动外资引得进、留得住和发展好。
回应外资企业核心诉求和利益关切,打消外资在华研发的疑虑;简化外资审批流程,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二要发挥科创枢纽作用,提升跨境研发关联,防止“研发脱钩”。
外资研发的高端环节往往具有较强的跨境研发关联,是维护开放创新大局、融入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方面,推动外资研发中心从总部争取到更核心的研发任务,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包括跨境筹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资金集中管理在内的可兑换跨境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重视高水平外资研发中心本土化,实现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本土企业加入外资企业全球研发体系,提升研发规模效应。
三要依托总部经济平台,打造多元融资体系。
一方面,鼓励跨国企业在上海成立专业孵化器,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更多支撑,实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局面。依托上海总部经济,面向国际市场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另一方面,发挥科创板“鲇鱼效应”,形成与创业板、新三板的制度衔接,提高“独角兽”上市企业质量,增强对外资研发中心的吸引力。
作者丨杨连星(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