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武汉、济南等很多大城市开始关注城郊地区游憩空间与设施的开发,充分重视家庭市场和青年市场的价值,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度假区环境提升等方面建立与市民游客的情感联系,培养形成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市场群体。
环城游憩带: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
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s around cities,rebac),是由政府或商业机构主要面向城市本地居民提供的,在城市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度假、娱乐、观光、康体、疗养等活动的资源、场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集合,在空间分布上一般具有围绕中心城区呈同心圆圈层分布的特点。它与城市中央游憩区、游憩商务区等共同构成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
随着我国国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化休闲游憩需求的激增,环城游憩带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短途休闲度假的首选,发展环城游憩带亦成为我国大城市郊区发展的共同趋势。上海、北京、武汉、济南等很多大城市开始关注城郊地区游憩空间与设施的开发,并试图通过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环城游憩空间来完善城市游憩空间体系、带动城乡结合地区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城市郊区土地资源的盘活和游憩空间的“活化”,更对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及节约集约用地起到积极影响。
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历程
上海是中国环城游憩带发展最早、最典型的城市之一。伴随经济转型发展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转变,上海环城游憩带也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近至远、由窄到广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游憩资源空间、休闲意识不足的限制,上海市民在城郊的游憩活动并不频繁,游憩地数量也很少,主要为依托城市近郊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随着上海对外开放、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心城“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上海城市格局逐步呈现中心城圈层式扩张与郊区城市化并行的特征。受市民周末游憩需求激增、旅游开发投资偏好、政府政策鼓励等介入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批租政策的广泛推行、城市空间环境不断优化,城郊旅游与游憩用地数量显著增加,上海环城游憩带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呈现明显的从近郊向中远郊外推的趋势。
2012年以来,郊区新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推动了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融合的环城游憩空间的形成。庄园、民宿、自驾车营地、郊野公园、特色小镇等一批适应市民需求的新型游憩地应运而生,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也带动了浦东川沙地区的发展,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城郊游憩空间。旅游与游憩导向的土地开发,促进了郊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与上海环城游憩带的结构性转变。整体上,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日趋成熟,进入平稳增长和巩固阶段。
上海环城游憩带发展建议
上海环城游憩带的时空演化,是在市场需求推力和供给拉力、游憩地空间集聚力与扩散力、政府促推力与抑制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环城游憩带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城游憩带空间配置失调与宏观调控乏力,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游憩地存在类型同质化、产品景区化、项目低端化现象;上海市民游憩需求不满与游憩空间溢出等。这些问题或现象严重制约了上海环城游憩带的持续、有序发展,甚至影响了城乡和谐关系的构建。
上海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三圈三带一岛”的旅游空间布局,其中对郊区旅游圈层提出建设7个郊野公园为载体的生态旅游功能区和9条乡村旅游休闲带的目标,这将对未来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空间配置提供更多介入机会。未来上海环城游憩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
第一,基于全域全产业视角进行统筹规划。上海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整体经济与产业空间的转变,对上海环城游憩带的统筹规划必须要有全域、全产业的视角。要深入研究上海环城游憩带生长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加强政府调控和分类指导,对环城游憩地的业态选择、产品开发、空间布局等进行全盘引导与培育。要从全市角度进行统筹协调,科学合理规划,打破各区各乡镇行政区划的壁垒,建立游憩活动与各产业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延长游憩与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实现上海全域旅游联动发展。
第二,基于土地活化思想进行游憩用地配置。位于城郊乡村地区的土地是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游憩用地配置应协调好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要以用地制度改革激活城郊与乡村发展空间,例如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游憩与旅游建设用地、对乡村游憩与旅游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格给予优惠、以出租或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集体组织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对低效分散的乡村建设用地减量规划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活化城郊游憩空间,驱动乡村地区创新与转型,以对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及节约集约用地起到积极影响。
第三,基于人本主义精神推动游憩产品供给侧改革。市民游憩需求的空间外溢,归根结底是上海现有游憩产品与活动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为引领,以市场调研为支撑,以地方特性为根基,把握科技发展脉络,关注市民休闲生活,深度挖掘与提炼各地方特色生活文化风貌,不断创新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游憩产品及其商业模式与形态,改变游憩地同质同构、复制型竞争的不良局面,完成上海环城游憩带产品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供给创新整合需求,能更有效率地满足上海市民的现实游憩需求与潜在游憩需求,从而减少游憩活动的空间溢出,实现游憩产业依靠创新、富有内涵、普惠民生的高品质增长。
第四,基于利益主体理论建立引导与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机制。对于民营资本介入的商业性游憩地产品与业态开发,要着力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资本准入制度,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具有成长力的小微企业加强引导与培育,对民宿等新型业态制定管理与服务标准。而对服务市民的公共游憩空间,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与公平性,让市民在游憩活动中真正得到“获得感”,最终促进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引导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共同转变,建立起优化城乡关系和空间形态的长效机制。
第五,基于公共关系宣传培养市民的近城游憩习惯。通过大众传媒对上海环城游憩地及品牌特色的有效宣传,激发上海市民的休闲游憩潜在需求,引导其积极参与近城游憩活动,培养良好的近城游憩行为习惯。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例,应充分重视家庭市场和青年市场的价值,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度假区环境提升等方面建立与市民游客的情感联系,从而培养形成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市场群体。
第六,基于重大项目推动环城游憩带空间整合。充分借力迪士尼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契机,整合周边资源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以浦东为核心的上海娱乐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主题娱乐、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特色会展、商贸服务、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及其在迪士尼版块空间上的集聚,激发更大合力,提高上海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
作者:党宁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